西方心理学史
history of Western psychology
中国西欧各国和美国心理学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西方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古代的希腊、罗马。然而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一般认为应以1879年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大致可以划分为下述几个阶段。
━━━━━━━━━━━━━━━━━━━━━━━━
古代、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心理学思想
近代西欧各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近代英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近代法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近代德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近代心理学在西欧的建立
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的对立
进化论与近代英国心理学
精神病学与近代法国心理学
现代西方心理学学派的兴起
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
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
日内瓦学派
现代西方心理学的趋势
━━━━━━━━━━━━━━━━━━━━━━━━
古代、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心理学思想
中国心理学思想是在哲学中孕育起来的。古代希腊哲学诞生于公元前8~6世纪。那时希腊已由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有被奴役的奴隶和掌握生产资料的奴隶主。奴隶困于劳动,不能产生自己的思想家或代言人。奴隶主阶级有开明的民主派,也有顽固的贵族派。前者在哲学上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后者倾向于唯心主义,以柏拉图为代表,形成了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路线的对立。
中国德谟克利特从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出发,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认为原子构成了万物,人的灵魂是由光滑的圆形的原子构成的,因为是圆形的,所以是能动的。既然灵魂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必然地要随原子的消灭而消灭。这种朴素唯物论与宗教迷信的神秘思想是针锋相对的。伊壁鸠鲁和C.卢克莱修继承了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中国与此相反,柏拉图则为客观的唯心主义者,认为灵魂先于身体而存在,仿佛灵魂是永生不灭的。当神创造世界时,就把理性放在灵魂里,把灵魂放在身体里。他认为个别事物的普遍性是在个别事物之外,并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他把这些普遍性称为理念。因此,理念不是事物的映象,而是事物的根源;相反,事物却是理念的一个不完全的影子。很明显,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心理学思想。
中国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思想则动摇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他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这个理论只是把所要解释的对象加上一倍而已,例如有了一个苏格拉底,却又有一个苏格拉底的理念。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认为形式先于质料,引申出“形式的形式”作为宇宙变化的第一动力,这就使他向唯心主义靠拢了。
中国公元5世纪,欧洲开始建立起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基督教思想。公元4世纪产生了教父哲学的杰出人物A.奥古斯丁,他是禁欲主义的代表。他以柏拉图哲学注释基督教教义,重视灵魂的纯洁,放弃肉体的享受。他认为灵魂具有记忆、理知和意志三种官能,因此,有人认为官能心理学肇始于奥古斯丁。
中国经院哲学是在教父哲学之后的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崇奉柏拉图主义,经院哲学则“扼杀了亚里士多德的活生生的东西,而使其中僵死的东西万古不朽。”(《列宁全集》第38卷,第333页)托马斯·阿奎那是其主要代表。
中国但是中世纪哲学也不完全是消极的。11世纪中展开了唯名论对唯实论的斗争。唯实论认为一般的东西或共相可以离开个别的东西而独立存在。不难看出,这正是柏拉图理念论的再版。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独立存在的,至于共相则只能存在于人的思想或语言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给唯名论以相当高的评价。他们指出,“唯名论是英国唯物主义者理论的主要成分之一,而且一般说来,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
中国从15世纪开始,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包括15~16世纪,按其社会性质来说,是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所谓文艺复兴,指的是古希腊文化的再生。在这个时期内,对神的信仰根本动摇,而对人的信仰占了上风。先进的思想家要求人的个性从宗教和封建的专制压迫中解放出来。这个思潮被称为人文主义。这时期的杰出科学家有N.哥白尼、J.开普勒和伽利略等人,他们都与宗教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受到迫害。在与心理学有关的思想家中,意大利的达·芬奇认为外部世界是感觉和印象的源泉,相信自然界的一切都服从客观的规律;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概括对认识也具有重要的作用。B.特莱西奥主张着重研究物质灵魂,使后来的心理学摆脱了神学的羁绊。西班牙的J.L.比韦斯注意观察心理现象,对病理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这个时期的成就为17~18世纪的心理学研究准备了条件。
近代西欧各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中国17~19世纪,自然科学在西欧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熟,在英国和法国,是推翻封建主义并确立资本主义的时期。在此期间,心理学思想仍隶属于哲学思想体系,以法国的R.笛卡尔和英国的J.洛克为代表。笛卡尔是近代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把身体和灵魂看成是两种不同的本原或实体,为形体提出了反射概念,为心灵提出了唯心主义的意识概念。他的二元论是典型的心身交互作用论,把灵魂和身体的交互作用点定位于脑的松果腺,认为它能控制“动物精气”在中空的导管里流遍全身。他一方面认为外部世界是感觉的源泉;另一方面对思维和理性的强调,又远远超出于感觉之上,从而承认上帝和神的存在。
中国近代英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洛克继承了F.培根和T.霍布斯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天赋观念说,主张“白板说”,认为新生儿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一切知识来源于后天获得的感官经验,但又认为人还有内部感官借以反省内部的心理活动,这是他的不彻底之处。他认为物体有两种性质,第一性的质如广延、形状、动静、数目依存于物;而第二性的质如色、声、味则依存于心,这便与反映论背道而驰了。洛克还是首先提出联想一词的人,因此被看作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G.贝克莱发展了笛卡尔和洛克思想中的唯心主义因素,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他对心理学的贡献,是从联想原则出发,对各种心理现象特别是空间深度知觉,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D.休谟是近代不可知论的代表。他把心理内容区别为印象和观念,并提出3条联想律,即相似律、时空接近律和因果律。D.哈特利是应用唯物主义观点建立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第一人。他反对洛克的反省说,把联想法则归结为一个接近律,用以解释一切心理现象,对19世纪的英国联想主义和冯特的心理学有很大影响。T.布朗属于苏格兰学派,强调心灵的主动性。他用提示(suggestion)一词代替联想概念,提出9条联想副律,说明联想得以实现的具体条件。他可说是18和19世纪英国联想主义的桥梁。19世纪的密尔父子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传播者。J.密尔持“力学”的机械主义观点,认为简单观念由于机械的结合,造成复杂观念。那么所谓万物究竟是由多少观念结合而构成的呢?J.S.密尔为解决他父亲的这个困难,采取了“心理化学说”来解释观念的结合。
中国A.培因可以说是英国联想主义的殿军。他重视心理的生理基础,主张联想应包括接近律和类似律,并相应地提出“复合联想”和“构造联想”概念,更用唯乐主义原则解释联想的动力,为E.L.桑代克的效果律提供了理论准备(见联结主义心理学)。他是从哲学心理学思想向实验心理学思想过渡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心理学家。
中国近代法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欧洲18世纪是法国的世纪。法国哲学家们继承了笛卡尔和洛克的唯物主义思想,并吸收了当时生理学、解剖学和医学的成果,提倡机械唯物主义和感觉主义。J.O.de拉美特利彻底贯彻了笛卡尔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主张“人是机器”。D.狄德罗坚持世界的物质性,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属性,人脑是思想的器官。但是他不理解感觉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B.de孔狄亚克把洛克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引进了法国,主张全部精神生活来源于感觉,并用一塑像为例,说明单有视觉借助于联想作用,也可构成一切复杂心理。瑞士的C.博内几乎立即支持了孔狄亚克的塑像比喻,他利用神经系统来说明感觉运动过程,似乎已预见到后来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C.-A.爱尔维修渊源于洛克,追随孔狄亚克的感觉主义,用唯乐说解释人的动机。他认为人的感情和性格受社会的影响,主张“教育万能论”,没有认识到环境是可以由人来改变的道理。法国18世纪的心理学到了P.J.G.卡巴尼斯时期可说是登峰造极了。他和博内都是生理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在斩首后的身体抽搐是脊髓掌管的反射活动,是无意识的。法国19世纪的A.孔德是实证主义的创始者,主张只有可以直接观察的东西才是科学的对象,因此提倡社会学而反对心理学。他认为个人意识是不可能内省的,从而为行为主义提供反对内省的历史先例。
中国近代德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德国的古典哲学虽然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但主要是唯理论的唯心主义。G.W.von莱布尼茨开创了近代唯理论心理学和心身平行论。他的单子论表明意识从微觉到统觉或由模糊到清晰的不同程度。他的统觉说对I.康德、J.F.赫尔巴特有直接影响。C.von沃尔夫是莱布尼茨的继承人。他第一次以“心理学”名词著书,是官能心理学的创始人。康德是心理过程的知、情、意三分法的首倡者(见心理活动范畴)。他认为人的知觉、想象和概念必须通过统觉才能得到综合。他的心理学思想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范畴。G.W.F.黑格尔是康德的继承人之一。他的心理学思想贯穿在他那庞大的思辨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之中,充满辩证法因素,但对科学心理学无多大直接影响。
中国在德国的哲学心理学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推赫尔巴特。他继承了莱布尼茨和康德的思想,并融合了英国的联想主义,用“单子论”的观点阐述心理学的对象和本质。他在其“统觉团”学说中提出的意识阈概念和无意识说,显然是一种含有辩证思想的动力学,对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G.T.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有直接影响。他也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先驱。
中国在德国唯一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心理学家是L.费尔巴哈。他恢复和发展了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从“人本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心理、意识是人的大脑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但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机械主义的、形而上学的。
中国R.H.洛采也是实验心理学以前的心理学家。他主张从生理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心理,但其心理学体系带有浓厚的思辨性。他的空间知觉的位置符号说对后人有重要的影响。他在心理学史上是一位关键性的人物。C.施通普夫和G.E.缪勒是他的学生;F.布伦塔诺和费希纳都是他的好友。他对实验心理学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近代心理学在西欧的建立
中国心理学要脱离哲学的怀抱,必须有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理学的基础。英法等国走在德国的前头,在生理学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例如英国的C.贝尔和F.马让迪分别发现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律;苏格兰的M.霍尔明确地指出反射运动的性质并预见到反射弧的概念;法国的M.-J.-P.弗卢朗创用了精密的切除法,探测了脑的各部分的机能,并提出了大脑机能统一说 .布罗卡发现了言语运动中枢。这些研究都促进了生理心理学的发展。19世纪德国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其最著名的生理学家有J.P.缪勒及其学生H.von赫尔姆霍茨。缪勒的《人类生理学手册》(1833~1840)一书概括了到当时为止的全部重要的生理学资料,并于1838年提出神经特殊能量学说,推动了感官心理学的研究。但是他因此认为感觉决定于神经的特殊状态,从而否定了客观刺激的作用,就不免犯了生理唯心论的错误。
中国赫尔姆霍茨最先测量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速率,后来又在他的有关光学和声学的两部著作中提出了视觉三色说(见色觉理论)和听觉共鸣说(见听觉理论)。此外还有E.黑林提出了视觉四色说(见色觉理论),他们共同为实验心理学起了奠基作用。E.H.韦伯于1834年提出了心理学上第一个定量法则:韦伯定律。费希纳发展了韦伯定律,创建了心理物理学,直接促成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显然,德国在1871年全国统一以后,它的生理心理学研究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英、法等国。
中国冯特是J.P.缪勒和赫尔姆霍茨的学生。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创建了世界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心理学的诞生。他又于1884年创办了最早的心理学杂志之一:《哲学研究》,刊布其实验室的成果。冯特的心理学受英国联想主义以及德国的莱布尼茨和赫尔巴特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由于他重视意识元素的分析,所以人们也称他的心理学为“内容心理学”。冯特对心理学的重大贡献,主要是促成了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脱离哲学而独立,建立了实验心理学以及建设了一支国际性的心理学队伍。实验心理学虽取得了不少科学成果,但自缪勒至冯特的心理学,都在科学实践与哲学理论之间产生了脱节的现象,致使生气勃勃的新心理学包含很多矛盾,不能向唯物主义的道路前进。
中国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对科学心理学作出了贡献。H.艾宾浩斯创造性地进行了有关记忆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著名的保持曲线,是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第一人。G.E.缪勒在格丁根有一设备优良的心理学实验室(1881~1921),他率领一批学生,改进了心理物理法,研究了联想、记忆和学习问题。其中D.卡茨关于颜色现象的实验,E.J.鲁宾关于知觉图形的研究(见知觉),都一反缪勒的联想主义的路线,其成果为格式塔心理学所采纳。
中国在与冯特同时代的心理学家中,还必须说明E.马赫和R.阿芬那留斯的思想。马赫是实证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倡导者。他认为感觉是物理的,同时又是心理的,物体是“感觉的复合”,企图以此来掩饰他的唯心主义、阿芬那留斯在哲学上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提出“原则同格”和“嵌入说”一类唯心主义理论。他们对E.B.铁钦纳和O.屈尔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中国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的对立 意动心理学(或奥国学派)的创始人是布伦塔诺。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心理内容,而是心理活动或意动。但意动必有所指,其所指内容存在于心中,所以意动具有“内在的对象性”。布伦塔诺和冯特的心理学虽同为经验的,但前者可说是纯经验的,后者则为“实验的”经验的。布伦塔诺的心理学,带有广义的功能性质,影响深远。它影响了英国的J.沃德和G.F.斯托特,而且一直影响着今日的德国心理学。C.施通普夫是布伦塔诺的学生,但他更尊崇洛克。他毕生从事音乐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用现象学的观点研究心理活动的功能和关系。他的学生E.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以本质的审察法研究经验中直接呈现的纯粹意识。格式塔用的就是现象学方法。C.von埃伦费尔斯和A.von迈农都是布伦塔诺的学生,属奥国学派。他们在1890~1900年间建立了形质学派。以4条直线组成一个正方形为例。埃伦费尔斯分别称直线和正方形为基素和基体,迈农则称之为创造的内容和被创造的内容。基体和被创造的内容都是一种形质,带有新的性质。他们的初衷是要对元素主义进行批判,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背离元素主义, 只不过增加了一个新的元素(形质)。格式塔心理学到埃伦费尔斯死后才承认他的影响。
中国屈尔佩本是冯特的学生和信徒,后来于1894年在符兹堡大学建立了符兹堡学派。他指导学生们进行许多有关思维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不能分析为元素的“无意象思维”现象,成了动力心理学的先驱。A.梅塞尔是屈尔佩的学生。他企图调和内容和意动的对立,于是把无意象思维与机能心理学和现象学结合起来,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兼括内容和意动的广义经验。屈尔佩对此有相同的看法,所以他们的心理学被称为“二重心理学”。
中国意动心理学重视意动的研究,重视心理的能动性,承袭了莱布尼茨的传统,力主活动的重要,这不仅克服了元素主义和机械主义的缺点,而且对W.麦独孤的目的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格式塔心理学都起了推动作用,同时又与美国的早期机能主义相呼应,因此在心理学史上不容忽视。但意动或机能非实验所可把握,铁钦纳深叹意动心理学妨碍了实验心理学的进展。
中国进化论与近代英国心理学 进化论的思想在近代由德国诗人W.von歌德和英国E.达尔文开其端,法国J.-B.de拉马克提倡获得性遗传学说,但都偏重思辨性。直到C.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于1859年问世,才得到有力的证明。自此以后,进化论关于进化、发展的思想,就渗透到一切科学,对心理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达尔文的著作发表以前,英国与培因同时的H.斯宾塞,已把进化论思想融入联想学说,主张心理是有意识的有机体对环境的不断适应,并注意到心理的发展。达尔文进化论强调动物和人类在发展上的连续性,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使人注意到心理在适应环境上的作用。达尔文本人对情绪表情的研究以及对儿童行为的直接观察,开辟了比较心理学这一心理学分支,并使儿童心理学获得迅速的发展。进化论在英国直接通过达尔文的表弟F.高尔顿进入心理学。高尔顿的兴趣广泛,富于创造性,他在心理学上的多方面研究都是以进化论思想为核心而展开的。他研究天才的遗传、能力的测量,提倡优生学,因研究个别差异而最先应用问卷法和统计法,他在统计学中首次使用相关系数,并与K.皮尔逊等建立了生物统计学。随后C.E.斯皮尔曼应用相关法,提出了人的能力可区分为普通因素和特殊因素的二因素说。此后统计学在英国一直居于领导地位。但由于进化论思想更适合于美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互相推进,结果使美国心理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中国英国经验主义的哲学传统,通过培因传到了J.沃德及其弟子G.F.斯托特手中。他们又接受了意动心理学的影响,认为联想不足以解释心灵的统一性和主动性,而主张心理学应当研究主体从生活中发展而来的经验活动,所以属于欧洲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沃德的书晦涩难读,斯托特予以明白陈述。斯托特区别了心理过程和心理内容,特别强调意动方面,主张意向说,认为意向的客体就是目的或达到目的的手段,由此导致W.麦独孤的目的心理学(1930年改称策动心理学)的产生。麦独孤反对洛克的白板说和观念的联想,提倡本能是有机体行为的驱力。行为有7个特征,足以表明行为的目的性。他于1920年去美国,曾与J.B.华生论战。他反对机械唯物主义,但自己却陷入了活力论的唯心主义。
中国精神病学与近代法国心理学 法国心理学有其本身的传统。先是笛卡尔、拉美特利和卡巴尼斯的唯物主义路线,继而转为A.-A.利埃博尔、J.M.夏尔科和P.雅内的精神神经病的路线。18世纪奥地利的F.A.麦斯麦在巴黎施行麦斯麦术,所谓麦斯麦术实际上就是一种催眠术。英国J.布雷德把这种催眠术称为神经催眠术,认为是一种单一观念的暗示作用,后便定名为催眠术。催眠术经几度兴衰,传到法国。利埃博尔于1882年使H.伯恩海姆转信催眠术,成立南锡派,与夏尔科的巴黎派相对立。南锡派发展了布雷德的论点,认为催眠是一种暗示作用;巴黎派认为催眠是歇斯底里,即癔病的症状。这种主张虽是错误的,却为科学院认可。雅内、弗洛伊德和C.G.荣格都是夏尔科的学生。雅内继承了夏尔科,企图将临床心理学和学院心理学调和起来。这时法国的心理学家还有T.-A.里博和A.比奈,但都比雅内早逝,致使雅内几乎成为法国在19世纪刊布重要心理学研究的最后一人。里博认为研究心理现象必须从生物学方面和病理学方面着手,重视无意识的和内脏的以及肌肉的现象,他也是比较早地强调情绪在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的人。他对心理学有很大影响,使心理病理学在法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比奈以研究个别差异和智力测验闻名于世。他于1905年与T.西蒙合作为智力落后儿童编制出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后经多次修订,为世界各地所采用,并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1924年陆志韦发表了中国对比奈-西蒙量表的第一个修订本,1936年与吴天敏进行了第二次修订(见《第二次订正比奈-西蒙测验说明书》)。此外,廖世承编制了团体智力测验,陈鹤琴编制了图形智力测验等。
中国法国有唯物主义的传统。先哲学,后医学,最后心理病理学,是法国许多著名心理学家走过的道路。法国大学承认心理学较迟。1928年H.皮埃隆最早在巴黎领导了一家心理学院,推动了科学心理学的发展。H.P.H.瓦隆、G.波利策及其弟子R.扎佐都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与唯心主义心理学进行了不可调和的斗争,这在现代其他西方国家心理学中是少见的。 |